• 发布时间:2022-08-23 09:31:30
  • 来源:茶叶网

精彩看点:《中国六堡茶》(六)

公元907年,唐朝灭亡,朱温建立后梁,定都东京开封府,五代十国时期开始。

从五代至北宋的这段时间内,我国气候明显由暖转寒。宋代的常年气温,较唐代平均低2~3℃。由于气温降低,中原地区大批茶树冻死,部分茶树推迟萌发,使得长江中下游的茶叶产量大降。而福建、两广气候较暖,茶树正常发芽,对采摘、产茶没有太大影响,茶叶产量持续稳定。


【资料图】

同时,由于南方受唐末以来的战乱影响较少,加上北方人口大量南移,农业迅速发展,商业活动活跃,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南方。另一方面,各国统治者为增强争霸实力或避免被别的政权吞并,大多重视发展生产,保护商业贸易,因此,南方的茶业不但没有衰落,反而在唐的基础上还有所发展,并逐渐取代北方茶区,从而使整个中国产茶重心逐步南移。闽南和岭南两广一带的茶业,也在此时明显地发展起来。自此,六堡茶发展开始进入第二阶段——活跃阶段。

现在的六堡茶区,仍保留有以春社之前的茶为上品的习惯。这种崇新崇嫩之风,与当时的历史有关。那时北方地区气温较低,茶树推迟发芽,致使茶叶在清明前无法进贡到京都。而福建、两广气候温暖,在春社前都可以采摘、产茶。

随着茶叶生产重心的南迁,闽南和岭南一带的茶叶生产迅速发展起来。北宋叶清臣在其著作《述煮茶泉品》中记载:“吴楚山谷间,气清地灵,草木颖挺,多孕茶荈,为人采拾。”当时的吴楚地区,即现在长江以南流域中下游及岭南一带。

唐代时期,随着茶叶的逐渐普及和饮茶经验的日渐积累,饮茶之风兴盛并逐步向民间普及。陆羽《茶经》的问世,进一步推动饮茶风尚的发展。那时,上至天子,下至黎民,无不饮茶,并由此催生了大量与茶相关的诗歌、专著等文学作品。

到了宋代,由于茶馆在全国的普及,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息息相关。“茶宴”、“斗茶”这类与茶有关的活动大行其道。

“斗茶”,又名“斗茗”、“茗战”。始于唐,盛于宋,是古代的一种雅玩,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,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。

所谓“斗茶”,就是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,轮流烹煮,通过品评一分高下。那时茶叶大都做成茶饼,再碾成粉末。饮用时,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。“斗茶”可多人共斗或两人互相“厮杀”,三斗二胜。

宋徽宗赵佶尤为爱茶,甚至亲自撰写了《大观茶论》,被后世奉为“中国茶书经典”之一。此书原名《茶论》,因其所作年代为宋大观年间,故而明人陶宗仪在收录该书时,将其改称为《大观茶论》,直至今天。

《大观茶论》全书包含绪言,以及地产、天时、采择、蒸压、制造、鉴别、白茶、罗碾、盏、筅、瓶、杓、水、点、味、香、色、藏焙、品名,共二十个章节。对于地宜、采制、烹试、品质等,有着相当切实的讨论。其中关于点茶的一篇,详细记录了“点茶”这种宋代流行的代表性的茶艺,为后人了解宋代茶艺提供了有力依据。

皇帝嗜茶,必有达官贵人投其所好,好茶崇茶。由此一来,地处南方的六堡茶区也进入得以活跃阶段。

根据资料显示,宋朝时的茶区,已基本上形成与现代茶区范围较为相似的规模。

凭借着天时地利,南方的六堡茶产区,将会有怎样新的发展趋势,请听下回分解。